当前位置:首页>书库>汉世祖> 第5章 春闱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5章 春闱

    乾祐八年此春的东京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件事。一是上元节的全城欢庆当夜的烟火表演至今犹为东京士民津津乐道;二便是淮东-东京贪腐大案此乃朝野动荡的大事庙堂、民间都议论纷纷。

    其三则是即将展开的又一年科考。经过数年的制度建设大汉的贡举取士已经重入正轨从地方道州考试到东京省部选拔都已成体系。

    在此事上内外文臣都很用心建设少有拖沓耽搁的。毕竟武臣猖獗多年了而提倡科考、兴教、文化是制约武臣的一个有效手段至少在朝堂上。

    大汉的科举时间并未固定都是根据形势来的。乾祐五年征淮归来即开制举。乾祐六年同兴秋举七年罢到如今的八年春又开常举。

    刘承祐的想法很简单为朝廷储备人才接下来朝廷战略所向乃是削平南方诸国一统天下。届时即便留用一些各国官员人才的缺口是可想而知地扩大尤其是治政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周期的。

    是故大汉取士选才的频率才会这般高。当然有得便有失因为薅得太狠实则这些年取士的素质在下降。与开国前几年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像初年就有王朴与王溥后又有王著、李昉如今都是国家大吏。

    然而即便如此选士的力度也没有放松。时值初汉年间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培养、任用容不得挑肥拣瘦。而对于那些才干、资质并不出众的人而言也只有在国初这种天下未定的特殊时期才有这种机会。

    换到太平盛世若没有惊世能力拔萃才情抑或深厚背景想要出头那可是千难万难。当然就近年而言国家所选士人大多会作为中下层、僚属职吏来培养起步不会高至少比早年的那些人低很多从刘承祐这儿对他们的期望都不会太高

    不过事情没有绝对每一科都难保不会有遗珠但那就需要他们在宦海之中打拼出来。养一千只蛊虫总会有些蛊王、蛊将冒出来

    今岁科考时间被定在三月十三至十五连续三天乃是开国以来第一次常举第一次春闱恢复加增了几门在刘承祐看来还是有用的科目(当然重点永远是进士、明法)。以往都是选在秋季进行制考。

    从正月时起便已有士子陆陆续续地从全国各地赴京备考。到截止日起持解文至礼部登记备案的士人足有3427人规模乃历次科考之最。

    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朝廷多开了几门又早早地放出消息此次取士的名额也远比往年多几倍之是故引得不少士人都动了心思。再加上还有淮南、秦凤之地的士人。

    尤其是秦凤、汉中这种方取未稳之地不管是为了一视同仁还是收买人心刘承祐直接下诏对于籍贯此地的士子沿途官府需给驿宿便利。而这是个很得人心的政策至少于读书人而言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这是王朝兴盛的征兆。

    而随着八方士子入东京开封城也更添几分文气几分热闹。新扩建的开封城虽然仍有内外、贵贱、贫富之分但自从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后整座城池愈趋繁荣虽然官府的管理成本剧增但整座城市的活力明显提升。

    而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商税的增长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以前的几座市场仍旧被保留着并有所扩张修城的时候还特意改善交通到如今仍是商旅贸易往来的选择尤其是大宗交易。

    同样的在原市、行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了一些集市其中名气最大的要属相国寺了。佛门禁地早为民间烟火气息所染与红尘接壤再无清净可言。朝廷虽然抑佛但是终究难以控制人心许多百姓都喜欢往相国寺凑即便是做生意也能离“我佛极乐”近一些。

    有鉴于相国寺的特殊情况开封府专门派了一支由市吏与市卒组成的队伍负责秩序的维护与税收的管理。原本的上百间僧房也被开发成了旅宿宾馆总免不有行旅之人夜宿。

    如今值三月也正是相国寺一年最热闹的其中一段时间。而站在原本的山门前放眼望去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入目皆是熙攘进耳满是喧嚣但刘承祐却显得很陶醉的样子。

    总算官府给相国寺还是留了些体面至少没有让人把摊子铺到佛殿内去。到如今宝刹之内仍有僧侣修佛依旧有游人观赏信徒上香。寺庙仍旧辉煌然而就是少了从前的那种令刘承祐不爽的浮丽。

    说起来距离当年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已经有快五年了。但不得不说佛门的生命力真的很顽强在新的形势下各地保留的佛寺仍旧从艰难地生存着甚至有所适应。

    毕竟刘承祐虽称“灭佛”但灭的是其影响取的是其财产夺的是其丁口用利益来解释就足够透彻了。至今当年之所获皇帝内帑之中还存有一部分。在减少社会资源控制的情况下刘承祐还是容忍佛门的存在与发展的。

    近年来官府对佛门最大的动作还得属夺取淮南后两道大员秉持朝廷政策对地方的佛寺进行改(掠)造(夺)其中做得最彻底的又是我们淮东布政使王朴。

    当时还与淮东都指挥使陈思让起了些冲突因为陈思让看不惯王朴的做法因为陈思让极为信佛。说来也是一种现象在当世有诸多戎马一生杀人如麻从不把人命当回事的武夫将领笃信佛门越到晚年越是如此大抵是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迷惑吧。

    但是陈思让又岂能斗得过王朴最后感受到来自东京的压力还得捏着鼻子发兵配合布政司衙门。两淮佛寺的整改使得大汉再添数万人口战后的恢复也得利于佛寺的财产。

    同时也因为有诸多像陈思让这样的军政大臣都对佛门抱有同情之意使得“灭佛”只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政策方针。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郎君此间人来人往鱼龙混杂实在不是你该待的地方。如今看也看了还是早些回宫吧!”张德钧紧紧侍候在一边清秀的脸上带有一丝焦急向刘承祐劝说道。

    由不得不紧张刘承祐此前不止一次地微服出巡但却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深入市井。

    闻言刘承祐不由四下看了几眼伸手指着周围那些严密戒备驱出一片空挡瞪大双眼看谁都像歹人的侍卫们道:“你们要是再紧张些可真要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

    基本上凡是路过的人没有不对刘承祐这干人投以好奇目光的不是没见过达官贵人游市但这种表现的几乎没有。

    当然刘承祐也并不怪护卫们扰了他的兴致左右他也并没有深入民间、融入百姓的可笑想法。

    稍作思量刘承祐扭头看着跟在身边的周淑妃意态轻柔地问道:“逛累了吗?”

    “大周后”为刘承祐的所获已经三年了虽不满二十但经过皇帝的开发也越发可人就如春天绽放的花蕾一般不论容颜、气质还是身材都透着股诱人的韵味。

    不过汉宫中的后妃最受刘承祐冷落的还得属这大周娘子刘承祐去淑华殿的次数很少。虽然能纵情声乐填词谱曲编舞不过聊以**罢了深宫的寂寞总是难以抵挡的。

    时间久了生生从一活泼的怀春少女蜕变成多愁少妇。那美丽面容之间始终挥之不去的哀怨于伤感刘承祐见了哪怕他心再硬也是会软几分的。

    此番乘兴出宫大概是怜之刘承祐特意召她伴驾。面对皇帝突来的召幸小娘子是受宠若惊也难地展露娇颜一同在东京市井游玩一番面上的愁绪都明显消去不少。

    此时依在刘承祐身边闻其问美眸有些眷恋地看向相国寺前的繁华盛景显然流连不已但很快一抹黯然浮现。迎着刘承祐询问的眼神大周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就如梦醒一般露出一道娇柔的笑容:“妾也走累了还是回宫吧!”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