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山沟皇帝>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冯氏公司的野望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冯氏公司的野望

    陈立夫是搞不懂冯氏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突然进军造船业而且还是跨界进军造船业不过他也不是什么商场中人。

    虽然他陈家的产业众多不过陈家的定位依旧不是什么商业家族而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除了他陈立夫外陈氏的子弟基本都是一门心思的读书科举然后入仕。

    目前为止除了他陈立夫外陈氏一族包括直系和旁系在内已经有先后十多人入仕了虽然大部分都还是在低级官员上混着但是只要有实力加上一些运气再有陈立夫的帮助以后不敢说都能走上高位但是混一个中级官员还是不成问题的。

    而这些才是陈氏家族的根本至于商业只是附带的而已。

    所以陈立夫的家族虽然有一大堆的资产但是陈立夫却是极少过问这些产业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那些没有科举天分的落第族人在打理。

    所以陈立夫其实也是对商业事务不太清楚他了解的主要是一些大方向的事务具体的商业操作他不专业。

    所以感觉到惊讶但也就是那样了。

    不过抛开不理解冯氏家族要进军造船业不说陈立夫还是觉得这个冯氏公司的动作可真够快的能够在北岸开发区项目刚确定的时候就能够收购到这一片紧邻开发区的沿江地皮这可不是轻易的事。

    要知道这些地方可都是属于私人的官府早年收购的地皮都是局限在北岸开发区的范围里而开发区的范围也不过三十多平方公里而已。

    其大概范围是吴淞江以北大约八公里黄浦江以西大约四公里的范围总面积也就是三十三平方公里而已。

    除开这些地方剩下的基本都是属于私人的地皮!

    自从北岸开发区项目立项的消息传出来后北岸开发区周边的地价尤其是临近开发区的黄浦江沿岸地带其地价更是一天一个价。

    以为大家都是知道北岸如果开发了会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的就算发展不如开发区内部但是也能够捞到不少的好处。

    很多企业在开发区里因为实力不足投资额达不到无法获得百年的优惠租期但又想搞一快地皮充当长久基地的话都是想要在周边地区从私人手里购置地皮。

    对于这些官方方面自然是很清楚的也没有进行任何的干涉恩也干涉不了。

    虽然说官方可以通过征地的方式把这些土地也征收上来但是征地是要钱的啊按照如今的市价征收开发区周边的大量剩余土地饶是上海特设县的财政再有钱也折腾不起啊。

    更何况这很容易被扣上与民争利的帽子。

    得不偿失。

    更何况就算是强行征收了上来上海财政也没有这么多钱进行开发了如其征收过来无法开发还不如让民间的资本进入呢。

    大唐帝国的首都金陵城的三个新城区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官方引导顶多就是起个头而大片新城区的发展还是以民营资本为主。

    和上海这边以官方为主不太一样。

    不过大唐的诸多政策也没有对这两种方式给予什么明确的区别对待反正只要不违法违纪地方爱怎么搞怎么搞反正上头只需要看到成绩。

    什么成绩?

    民生!

    如今大唐各地的官员们升官发财的重点是在民生因为教化、稳定虽然更加重要但实在是太过虚幻教化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教育洗脑往往是很难看出来有什么成绩的而稳定这事如今天下太平造反叛乱这种事虽然偶尔还是有但是对于大部分地方而言还是太遥远了。

    所以给各地的地方官员们留下的捷径也就只剩下民生一道上了。

    但是大唐帝国里的民生那可是真正的民生而不是什么经济增速、生产总值更不是地方财政收入多少。

    而是指百姓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有衣穿能不能有房住。

    如果治下都是一片苦哈哈一大片百姓饥寒交迫范吃不起房子也没得住衣服也没得穿你的经济增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再高也没卵用。

    甚至都会被人参上一本说你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呢。

    发展农业、工商业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数据好看更不是说了更多的金银而是为了让百姓生活的更好。

    以民为本!

    可惜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从古往今能够看透的人并不多或者说他们知道但是他们就不去做。

    其他朝代的皇室和官员们大多数都是抱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我自己吃香的喝辣的的就行了底层百姓的死活关我们屁事!

    李轩其实也不太关心别人的死活但是他关心自己的皇帝宝座关心帝国的存亡还关心着能不能统一全球啊。

    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同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百姓吃不饱的时候就会有野心家喊着王相将侯宁有种乎拉着百姓造反的!

    百姓的生活好坏和大唐帝国的存亡和李轩的皇帝宝座稳定与否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目前大唐帝国在对待农业和对待工商业的政策上其实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他们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大堆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但是却又是把工商业所贡献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是填到了农业生产这个无底洞来。

    而这一点在各地方衙门里更为突出。

    大部分的府县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是投入到和农业相关的建设当中去的至于工商业基本上就是只给政策以及少量的资金而已想要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那基本是别指望了。

    目前大唐帝国其实依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国家虽然已经是掀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商业所贡献的财政收入也是节节攀升甚至是达到了百分之三十还多。

    但是这并不能说是工商业就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支柱了。

    陈立夫在北岸开发区转了一圈就返回县城了这让刚得到消息准备来拜见的冯氏公司的总经理孙贺荣非常的失望。

    他还想着趁着这个机会见上陈立夫这个县尊大老爷一面然后看看能不能把自家新购入的地皮的范围也是纳入开发区的开发规划里呢。

    毕竟他们冯氏公司购入的地皮就紧接着开发区而且地方也没多大真要纳入开发区的规划里也就是陈立夫一句话的事。

    如果真能办成的话到时候这一片地方可就直接归属开发区管理那么就能够享受到开发区里的诸多优惠政策了。

    可惜晚了一步连面见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虽然失望但是孙贺荣也是知道就算是见到了促成此事的机会也不大。

    开发区里的各种政策优惠力度是相当大的为的就是吸引大型企业落户投资而这些大型企业显然是不包括他们冯氏企业。

    大型企业指的可是肇庆机械公司、江南纺织公司等等这些大型企业冯氏企业虽然在航运上也算是规模不小了但是和这些大企业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搞什么曲线救国在开发区边缘购买地皮而是直接去找开发区租上一百年的地皮了说到底还是实力不够人家开发区衙门不鸟他们。

    想要在北岸开发区直接租地皮那可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的必须是大企业而且承诺投资巨大的金额才行至于中小企业开发区自然也是欢迎不过就别指望直接租地皮了只能是租厂房而且大多还是三年或者五年签约的那种。

    冯氏公司看这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家族企业由浙江杭州冯氏家族建立并控股最早不过是几条小船而已而后趁着航运市场繁荣大举扩张想尽办法扩大船队规模最后成为了浙北地区的内河航运市场的老大。

    但是他们不满足啊所以他们很快就是杀入了黄浦江航运市场!

    为了凑集资金扩大船队规模冯家是把所有能够变卖的产业都给变卖光了甚至把早年视为家族命根子的土地都是买了个精光然后是各种贷款借钱。

    如此疯狂的状态下冯氏公司的船队规模也是迅速扩张最后成为了上海这一片地区里规模前十的内河航运公司但是这依旧远远不够啊!

    他们想要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在上海而是想要在国内都是成为数得上号的航运企业!

    为了进一步扩张冯氏家族终于是放弃了控股的固执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由此获得的充足资金让冯氏公司开始全面的扩张不仅仅是内河航运和近海航运他们还准备涉足远海航运市场呢。

    而扩张的同时他们为了减少船只采购成本这才有了进军造船厂的计划不仅仅是自建他们还准备直接收购几家中型造船厂。

    冯氏公司扩张的同时杭州冯氏家族也是彻底失去了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冯氏家族目前只保留了百分之三十多的股权而已剩下的股份都是被各大金融机构或者是相关行业的公司所持有。

    要不然的话这家带有冯氏两个字的航运公司也不会让一个姓孙的人当总经理了!

    孙贺荣之前在国内第一大的内河航运企业国企部和另外十多家公司联手持股的‘长江运输公司’任职总经理。

    冯氏公司的董事会可是花费了高价才把他挖过来当冯氏公司总经理的!

    不管是公司的董事会还是孙贺荣自己都是所图甚大。

    简单的浙北、乃至苏南的航运市场已经是无法满足他们了他们要杀入长江乃至近海航运市场争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航运市场!

    一个只有钱但是实力不足的公司要怎么争夺市场?

    答案很简单:打价格战!

    而要打价格战烧钱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自身的低成本也是必须的!

    所以在打价格战之前他们准备收购以及自建造船厂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来压低船只采购成本。

    如果这个操作方式能够完成的话孙贺荣有把握能够在现有货运成本的基础上再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成本。

    如此低廉的货运成本将会为后续冯氏公司在航运市场掀起的价格战提供最有利的武器!

    孙贺荣很期待后续航运市场里货运价格一下子暴跌百分之三十甚至一半的情形。

    到时候肯定要死掉一片航运公司的等到那个时候冯氏公司就可以通过吞并这些破产航运公司用以壮大自身。

    一切顺利的话冯氏公司成为国内前列的航运公司完全不是奢望!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