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重回明朝当暴君> 第71章 刘伯温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71章 刘伯温

    建奴大营。卡Kа酷Ku尐裞網

    皇太极彻底没辙,他从未如此憋屈,从未如此无可奈何。特别是被立为“汗”之后,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八旗兵莫名其妙倒下,皇太极只能大眼瞪小眼,却又没有,更无法找到解决办法。

    三个汉人军医的逃跑,反倒是让皇太极安静了下来,仔细思考自己的一些做法确实有不妥之处。

    对于汉人的态度方面,不该使用太过于暴力的方式。

    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然而失去的一切,并没有让皇太极就这样心甘,心甘情愿去面对如此失败的自己。

    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已经说明皇太极的不凡。

    皇太极的父汗,努尔哈赤一共拥有十六个儿子,虽然没有康熙皇帝那样旺盛的生育能力,但十六个儿子也算不少了。

    而皇太极在这十六个兄弟中刚好排行第八,属于在中间的位置。按道理来说,不论是皇长子继承汗位,还是幼子继承汗位,都轮不到皇太极,可是最后的结果确是皇太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这其中除了有运气的成分以外,更多的还是皇太极自身的努力和其所具有的魅力。

    天命七年三月的一天,努尔哈赤汗突然宣布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

    八和硕贝勒:是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的合称,四大贝勒指的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这四个人。四小贝勒指的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能够与皇太极竞争的也只有这几个人,像多尔衮和多铎这样的不满十岁的小屁孩,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他们对于皇太极的威胁究竟有多大。

    由于努尔哈赤宣布实行汗位继承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制,所以一场汗为的争夺战便拉开了。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都手握重兵,都怀有夺取汗位的打算,对于皇太极来说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人。

    没人知道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岳托协同三弟萨哈璘劝其父代善拥立皇太极,这其中有什么样的交易不得而知,代善真的就放弃了争夺汗位,站队皇太极。

    代善在翌日向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及贝勒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硕托、豪格等提议立四贝勒皇太极为汗,以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形式拥立了新汗。

    而这个新汗就是皇太极,虽然并算不上是真正的皇帝,但是已经是后金政权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此时的崇祯皇帝,心情却是出奇的好,正是因为别人的不快乐,所以让他心情非常愉悦。虽然这是一种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快乐,但是崇祯却觉得很满足。

    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让建奴害怕,让他们不敢再胡来,也让任何有类似野心的人在做出决定之前,想好将会付出怎么样的代价。

    崇祯倒了一杯葡萄酒,虽然他一直以来,对于这种洋玩意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对于好心情来说,任何在外的物质都是围绕着心情转的,只要心情好,一切都不是问题,哪怕是并不喜欢的葡萄酒,此刻也能品味出人生百态。

    “王承恩,你觉得这酒怎么样?”崇祯端起了一个杯子,细细端详。

    王承恩并不太爱察言观色,为人实诚,一直微微低着脑袋,似乎在思考怎么回答才够妥帖。

    “怎么不说话?”崇祯笑了笑,看了一眼王承恩,又把玻璃杯放在鼻尖出碰了碰,手中的玻璃杯也轻轻晃动了两下,酒香扑鼻。

    “有人认为,葡萄酒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之一。”

    “朕却觉得,这话不过是卖酒的商家的一面之词。”

    极少饮酒的王承恩,道:“奴婢不曾饮酒,故此不知如何回答。”

    葡萄酒的酒精度高于啤酒而低于白酒,这和有些人非常的像,做事虽不至于高调,却又不甘与寂寞。崇祯认为祖大寿就是这样的,虽没有袁崇焕那么高调,但却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更是一个有些孤傲的人。

    崇祯用嘴抿了一口,极小极小的一口酒,虽不至于醉人,却让崇祯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卡Kа酷Ku尐裞網

    酒能麻痹人的神经,但少量却不至于乱人心智。贪恋酒之人,大多都比较狂妄,少数内敛。

    此刻关于建奴大营乱做一团的奏报不断送来,建奴此次的遭遇,绝非是人祸,而是天意。

    “王承恩,你且退下,朕知道你是一个实诚之人,故此也不想为难你…”

    “若是有大臣来见朕,只说朕龙体欠安,不便见任何人,无论何人。”

    “暴君系统正在启动”

    明朝,中华民族的正统王朝。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伟大勤劳的汉族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历史界面——”

    “崇祯”

    再一次看到这两字以后,崇祯突然徒增了一些悲凉之感,沧海桑田,几百年的光阴匆匆而逝,留下的只有数百年来的争论。

    一个人最了解的人,便是自己,而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

    王振明成了崇祯,而崇祯却不是王振明,崇祯是一个符号,是明帝国的代表,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天启七年,十六岁的朱由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戛然而止,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抉择。

    历史会记住那些选择,永远的记住。

    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元年,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却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年轻的天启皇帝,和更年少的崇祯皇帝,一个青年把整个大明江山托付给了另一个少年。

    无论历史如何记载,无论历史如何诉说,都不能改变两个心智并不成熟的少年,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恐惧存在的事实。

    这一次,他来了,刘伯温。

    这亦是一场跨越千古的对话。

    “刘伯温”

    这是一个比太祖还要大十七岁的千古奇才,大明王朝开国元勋,更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道家、文学家。

    “刘伯温”

    崇祯看着眼前的青年,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眼前的这个青年和古书中,所记载的那个刘基,相差甚远,少了些许的神秘感。

    “陛下,臣的确是刘基!”

    崇祯点了点头,道:“请你来,是想与先生聊一聊,先生的那些丰功伟业!”

    “不知先生是哪里人?”崇祯问道。

    刘基道:“伯温是处州QT县南田乡人。”

    “都说你是神童,传闻你十二虽中秀才,可有此事?”虽然对于秀才需要考些什么,崇祯不是很明白,但是知道应该不会比高中生要差,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能考中秀才已经说明他的聪慧。

    刘基道:“不错,臣确实十二岁考中秀才,不过神童一说,实在不敢当!”

    崇祯有些惭愧,想想自己十二岁时还在读小学,玩的也是最幼稚的游戏,简直不能比。不过人各有志,每个人的心智不同,这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而刘伯温真正与朱元璋有交集之时,已经年过五旬,算是一个老人了。

    古人都比较喜欢养一些谋士,作为自己的幕僚。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这个职业最为兴旺。

    按照现在的说法,谋士应该算是属于在幕后出谋划策的人,而古代的谋士却是一个职业。

    能够为商人出谋划策的人成为了经理,能够将军出谋划策的人成了军师,能够为帝王出谋划策的人成为了丞相。

    1360年。

    这一年的正月,张士诚夺取了濠、泗、徐、邳等州。陈友谅称帝建汉国。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了。

    这一年,32岁的朱元璋和近50岁的刘伯温相遇了。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