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库>汉世祖> 第47章 陶谷自荐
默认背景
18号文字
默认字体 夜间模式 ( 需配合背景色「夜间」使用 )

第47章 陶谷自荐

    刘承祐当然是动了“灭佛”的心思事实上早就动过了铜料问题只是一个小小的诱因更重要的还是各地佛寺所拥有的财产那是一块肥肉对快穷疯了的刘承祐与大汉朝廷来说太诱人了

    哪怕战事频发就刘承祐所知全国上下佛寺的规模仍旧不小。不说对其“蛊惑人心”的忌惮就冲着其所占据的大量土地、人口便难使刘承祐不抱有觊觎之心。

    对佛门刘承祐并没有太大的偏见只是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没有偏见也要生出偏见来。佛门既四大皆空那便好好地念经吃斋清心寡欲俭守真风那才是正道。

    刘承祐所欲“灭佛”不是为了打压而打压。而是为了解放劳动力提高在籍人口增加国家财税只是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或许并没有什么区别。

    纵欲“灭佛”也不是一拍脑袋莽撞地下一道命令就行了的。此事仍得慎重。三代以前有“三武”强逆人愿灭佛从结果上对政治人心的稳定经济财税的增收都是有十分积极的效果的但是貌似“三武”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当然刘承祐倒也没有因此生惧只是以史为鉴习惯性地谨慎罢了。

    三武灭佛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因素文化冲突儒释矛盾佛道思想僧俗利益。在刘承祐这边因国情时势不同动此心思倒要纯粹得多就是眼馋释门所占据的财产、人口想要为大汉财赋创收。

    这等赤裸裸的功利思想自然不能表现出来届时得换个说法比如“整饬”不良之风。天下佛寺何其多总少不了藏污纳垢、鱼肉生民者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

    “治佛”诏令不可遽下但不妨提前做好准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承祐命王章与李少游分别对全国的佛寺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等了解清楚了待时机一至便可从容整治。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另外“灭佛”之事仍需考虑影响逢乱世佛门的生存土壤当真肥沃对民间的影响自是不浅。但是这点小问题并不能动摇刘承祐的决心。唯一让他有点顾忌的便是太后李氏笃信佛陀。

    大汉的佛门尚且不知就因为逛一次街市便将天子强烈的“灭佛”之心给引发出来了。

    “官家陶学士求见。”

    说起来也有不短的时间刘承祐没有见过陶谷了。倒不是一点交流没有朝廷的制、诏还是由翰林院的笔杆子们负责起草的。

    “陶卿翰林院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你而今为学士院承旨还当多费心相合诸君替朕将这才气聚集之所掌管好了!”刘承祐与陶谷闲扯着意有所指。

    刘承祐可有所耳闻仗着“元从潜邸”那层关系陶谷近来在翰林院可是略显张扬文人相轻与同僚之间闹出了些不愉快。

    “请官家放心。”陶谷低眉顺眼地应承着。

    “听闻陶卿正在编写一部奇书?所涉名目涵盖颇广天文地理君道官志衣食住行乃至草木花果无所不纳?”刘承祐问。

    微感惊讶这只是他闲情以作可谓私密。心思微动陶谷面上未显变化还是恭敬地答来:“臣惭愧岂敢称奇只是这些年闲来小笔就唐季三代以来朝野民间对各类人、事、物的一些新奇名称做整理记述罢了难登大雅之堂。”

    “陶卿过谦了在朕看来此书汇集百科事物若能成书其间志趣可作传道解惑比起一些华丽诗文可更有价值。”刘承祐则摆摆手。

    闻言陶谷面色间浮现出一些意外的喜色刘承祐对他那未成之笔记评价竟然如此高?心思立刻就动了起来原本他只是趁着闲暇信笔而作而今看来却可作为一项取悦君上的事业了。

    当即允诺道:“有陛下此言臣自当尽力纂好此名录!”

    “成书之日朕自当御览之。”刘承祐对陶谷鼓励了一句。

    陶谷所编之书史上学名叫《清异录》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名录条目涉及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极具文史价值。有刘承祐此番激励功利之心驱动下编纂估计成书之日会大幅度提前。

    陶谷这个人官声名声都不怎么好但此人当真是有些才略的尤其是文才能够使刘承祐包容其那些小毛病。况且一个缺陷明显的大臣不是更让君主放心吗?

    如今的刘承祐已经被这个时代同化得差不多了也更加深入地进入到皇帝这个角色。理政治国用人做事已经很少再凭个人喜好了越发向一个政治动物进化。

    闲谈几许刘承祐直接回转话题扫量着陶谷问道:“陶卿此番来见朕所谓何事?”

    闻言思及自己此来的目的陶谷精神更振微佝着腰神情间带着一抹谄色小心地说道:“关于秋季制考之事”

    “怎么对制考陶卿有什么想法?”刘承祐眉角轻扬淡淡地问道。

    陶谷面上露出点讪笑恭声道:“臣听闻礼部筹备诸事繁杂进度不畅。另外知制举的人选苏相等人也还未议出”

    听他这么说刘承祐这边当然就懂了。

    制举的筹备半个多月下来已然差不多了毕竟有前例可依框架在那儿只是在完备各类制度条例及考试科目流程之时有些缓慢。刘承祐虽强调高效简捷但对其严肃性却一点也不能放松。

    而今此次制举考试的科目经过扯皮已然定下。三代以来的常举科目基本沿袭唐制但以战乱之故兴废不一。刘承祐今岁开制举欲求急用济事之才原议开进士、明法、明算三科但是在苏禹珪等臣的据理力争之下还是把明经科给添上了。

    考试制度流程仍待安排但知制举的人选还在讨论之中原本是提议太仆卿赵上交的后来李崧、和凝、赵莹等文魁望臣也在讨议之列。为国举才提升名望的事情对文臣的诱惑可是不小。

    陶谷恭敬地候在下边心情忐忑饱含希冀等待着刘承祐的回应脸上的谦卑之色未尝变化。

    刘承祐审量着他心里暗暗琢磨着要说以陶谷的能力名望知制举倒也有资格。况且在此事上刘承祐并不看资历而是要能做事替他选材举贤的人。陶谷就是私心太重让刘承祐有点不放心

    不过换个角度想以刘承祐对此事的重视以及大汉朝第一次制举的地位来看以陶谷的精明谄君媚上的作风想来也不会太出格。

    想了想刘承祐说道:“这样制举的条制流程尚未申明陶卿回去写一份供朕参考。”

    话音落下不久只见陶谷自袖中掏出一本册文呈上:“这是臣所拟条制请官家恕臣未及早报。”

    这下刘承祐脸上的讶然之色是流于表面了。自内侍手中接过审阅过后看着陶谷感慨道:“条文清晰考虑妥善看来陶卿是用心了准备也充分吶。”

    得到了刘承祐的认可陶谷愈显谦卑只是嘴角不禁洋溢起一丝微妙的得意。

    “此次制举朕一定要选几个有用的人才!”最后刘承祐仍旧没有直接允之只是以一句隐含着提醒与告诫的话结束了与陶谷的交谈。

    陶谷这个人善于钻营逢迎对于局势机会的把握一向是不错的。在他前半生的仕途生涯中自荐以谋官职的事也不是没做过。

    在后晋之时得到宰相李崧的赏识与提拔便是通过一篇自荐文书。而如今其与李崧同在大汉为官李崧丧权失势与其联系便很自然地变少了。前番李崧得罪苏逢吉之时为免恶了当朝宰臣更是避之如仇。

    此人品德当真为人所不齿。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往往与其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刘承祐用人显然更注重实际能才。

    未几刘承祐责成中书门下下制以太仆卿为礼部尚书知制举翰林院学士陶谷同知制举。

    最终以赵上交为主只是因为赵上交所上制举条制更加清晰精密并且比起陶谷还多了一条:复糊名考校。
<< 上一章 给书点赞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